新聞動態
美“337調查”為何緊盯中國企業?
發布日期:2012-04-16 00:00:00 來源: 瀏覽次數:
近日,來自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企業遭受“3 37調查”案件1 6起,其中9成以上涉及專利。至此,我國已經連續1 0年成為遭遇美國“337調查”案件數量最多的國家。
美國“3 37調查”的矛頭為何緊盯中國企業?近年來隨著我國企業向美國出口產品由生活必需品逐漸向高新技術產品轉變,美國企業為維護自身的市場優勢地位,必然會屢屢啟動“337調查”這類非關稅貿易壁壘。我國企業對此要有清醒認識,要加強創新和知識產權能力,提升企業實力,妥善應對“337調查”。
調查的實質:搶市場謀份額
近l 0年來,正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全面改革開放的1 0年,也是我國企業自主創新水平不斷提升,“走出去”參與國際競爭成績突出的1 0年。1 0年間,我國企業向美出口產品從原來的加工品和生活必需品逐漸向高新技術產品轉變,而美國為了維護本國企業高新技術產品的市場優勢地位,打壓國外進口同類產品,同時在中美貿易還存在順差的背景下,美國相關企業以專利侵權為由向我國企業發起“3 37調查”,成為我國企業產品進入美國市場的重要非關稅貿易壁壘。“337調查”針對的對象是我國出口量大的企業、自主研發的專利產品。
“3 37調查”主要是針對外國進口產品侵犯在美國擁有的知識產權等行為采取的措施。可采取排除令、禁止令等措施,限制被認定侵權的產品進入美國市場。
近年來,針對中國企業發起r “337調查”,涉及新材料、新技術的專利產品占相當大的比例,遭受調查最多的是我國機電類專利產品。2011年,知名企業海爾集團公司向美出口的藍光播放器及其相關組件成為“337調查”的目標,福建冠捷電子有限公司出口美國的集成電路芯片也被列入“337調查”之列。
根據美國法律,一旦成為“337調查’’的目標,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可以立即禁止涉案產品在美國市場銷售;如果侵權成立,被告產品甚至所在國所有同類產品均將被禁止進入美國市場;即使最終裁定不構成侵權,巨額的律師費、所浪費的時間及對產品聲譽的影響也足以讓被告企業損失巨大。在國際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前提下,以專利侵權等為理由發起“337調查”是排斥競爭對手、爭奪美國市場的一個商業競爭策略。對此,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冷靜面對。
應對的策略:用創新增底氣
調查顯示,自1986年我國企業遭遇第一起“337調查”案例以來的2 5年間,我國企業已經遭受美國“337調查”126起之多,其中9 3%以上是專利案件。我國企業主動應訴的已達到6 5%,而根據“337調查”的規則,放棄應訴即意味著敗訴,35%選擇不應訴的中國企業,涉訟產品從此失去了美國市場。
回首當初主動應訴的過程,不難看出,當今國際貿易中最高的競爭是知識產權的競爭。民族企業一定要重視自主創新,提高自主知識產權的創造、運用和管理水平,才能有底氣在涉訟時積極主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浙江臨海永磁電機有限公司是2 01 1年遭受“337調查”的一家企業,面對突如其來的專利侵權調查,他們沒有退縮,而是主動應戰。近年來,該企業出口快速增長,2011年向美國出口貨值近1500萬美元,由于企業重視專利的申請與維護工作,在去年突然接到“337調查”通知時,并沒有驚慌失措,而是精心準備,用事實說話。經過大半年時間的艱苦努力,近日,以確鑿的事實迫使原告美國雷米公司撤回訴訟,成為近年來我國企業贏得“337調查”的又一起成功案例。
積極主動應訴,不但是我國企業知識產權能力提升的表現,也是企業逐漸熟悉國際市場規則的結果。遭受“337調查”1 0年來案件數量居高不下的現實,給我國企業“走出去”帶來了一定壓力,但同時也給企業帶來了創新的動力,推動企業重視自身知識產權能力建設,一方面,企業要扎實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全方位推行知識產權管理,另一方面,鑒于我國企業的發展現實,有關主管部門不但要指導、幫助企業提升知識產權能力和水平,還要建立、完善企業海外維權的援助機制。
(信息來源:《中國知識產權報》1301期)
美國“3 37調查”的矛頭為何緊盯中國企業?近年來隨著我國企業向美國出口產品由生活必需品逐漸向高新技術產品轉變,美國企業為維護自身的市場優勢地位,必然會屢屢啟動“337調查”這類非關稅貿易壁壘。我國企業對此要有清醒認識,要加強創新和知識產權能力,提升企業實力,妥善應對“337調查”。
調查的實質:搶市場謀份額
近l 0年來,正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全面改革開放的1 0年,也是我國企業自主創新水平不斷提升,“走出去”參與國際競爭成績突出的1 0年。1 0年間,我國企業向美出口產品從原來的加工品和生活必需品逐漸向高新技術產品轉變,而美國為了維護本國企業高新技術產品的市場優勢地位,打壓國外進口同類產品,同時在中美貿易還存在順差的背景下,美國相關企業以專利侵權為由向我國企業發起“3 37調查”,成為我國企業產品進入美國市場的重要非關稅貿易壁壘。“337調查”針對的對象是我國出口量大的企業、自主研發的專利產品。
“3 37調查”主要是針對外國進口產品侵犯在美國擁有的知識產權等行為采取的措施。可采取排除令、禁止令等措施,限制被認定侵權的產品進入美國市場。
近年來,針對中國企業發起r “337調查”,涉及新材料、新技術的專利產品占相當大的比例,遭受調查最多的是我國機電類專利產品。2011年,知名企業海爾集團公司向美出口的藍光播放器及其相關組件成為“337調查”的目標,福建冠捷電子有限公司出口美國的集成電路芯片也被列入“337調查”之列。
根據美國法律,一旦成為“337調查’’的目標,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可以立即禁止涉案產品在美國市場銷售;如果侵權成立,被告產品甚至所在國所有同類產品均將被禁止進入美國市場;即使最終裁定不構成侵權,巨額的律師費、所浪費的時間及對產品聲譽的影響也足以讓被告企業損失巨大。在國際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前提下,以專利侵權等為理由發起“337調查”是排斥競爭對手、爭奪美國市場的一個商業競爭策略。對此,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冷靜面對。
應對的策略:用創新增底氣
調查顯示,自1986年我國企業遭遇第一起“337調查”案例以來的2 5年間,我國企業已經遭受美國“337調查”126起之多,其中9 3%以上是專利案件。我國企業主動應訴的已達到6 5%,而根據“337調查”的規則,放棄應訴即意味著敗訴,35%選擇不應訴的中國企業,涉訟產品從此失去了美國市場。
回首當初主動應訴的過程,不難看出,當今國際貿易中最高的競爭是知識產權的競爭。民族企業一定要重視自主創新,提高自主知識產權的創造、運用和管理水平,才能有底氣在涉訟時積極主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浙江臨海永磁電機有限公司是2 01 1年遭受“337調查”的一家企業,面對突如其來的專利侵權調查,他們沒有退縮,而是主動應戰。近年來,該企業出口快速增長,2011年向美國出口貨值近1500萬美元,由于企業重視專利的申請與維護工作,在去年突然接到“337調查”通知時,并沒有驚慌失措,而是精心準備,用事實說話。經過大半年時間的艱苦努力,近日,以確鑿的事實迫使原告美國雷米公司撤回訴訟,成為近年來我國企業贏得“337調查”的又一起成功案例。
積極主動應訴,不但是我國企業知識產權能力提升的表現,也是企業逐漸熟悉國際市場規則的結果。遭受“337調查”1 0年來案件數量居高不下的現實,給我國企業“走出去”帶來了一定壓力,但同時也給企業帶來了創新的動力,推動企業重視自身知識產權能力建設,一方面,企業要扎實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全方位推行知識產權管理,另一方面,鑒于我國企業的發展現實,有關主管部門不但要指導、幫助企業提升知識產權能力和水平,還要建立、完善企業海外維權的援助機制。
(信息來源:《中國知識產權報》1301期)
下一篇:2012年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實施推進計劃
上一篇:我國累計商標注冊申請量突破千萬